明确的区域划分
界定原则:依据实验流程和污染风险程度,清晰划分洁净区与非洁净区。通常,试剂准备区、部分标本制备区可设为洁净区,这些区域用于准备无污染的试剂和对样本进行前期处理,需维持较高的洁净度。而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,由于实验过程中易产生气溶胶等污染物,划分为非洁净区。例如在单走廊布局中,从走廊起始端的试剂准备区为洁净区起点,后续的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为非洁净区。
物理隔断:采用坚固且密封良好的隔断材料,如彩钢板,将洁净区与非洁净区隔开。隔断要做到顶到天花板、下至地面,无缝隙连接,防止空气、灰尘及微生物等在两区之间随意流通。同时,在隔断上设置门禁系统,严格控制人员进出,只有经过授权且符合洁净要求的人员才能进入洁净区。
精准的气流控制
压差设置:使洁净区保持相对正压,非洁净区为相对负压。比如,洁净区的气压比非洁净区高5-10Pa,这样空气会从洁净区流向非洁净区,避免非洁净区的污染物逆流进入洁净区。在双走廊布局中,清洁走廊(可视为洁净区的一部分)保持正压,污染走廊(非洁净区)保持负压,空气从清洁走廊流向各实验区,再从实验区流向污染走廊排出,形成有序的气流走向。
通风系统设计:为洁净区配备独立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,经过初效、中效、高效多级过滤,确保进入洁净区的空气达到相应的洁净度标准。对于非洁净区,通风系统要着重考虑污染物的排出,如在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设置足够功率的排风扇或通风柜,及时排出实验产生的有害气溶胶。同时,合理设计送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,保证气流均匀分布,避免出现气流死角。
适配的装修材料选择
洁净区:墙面和天花板选用表面光滑、不产尘、不积尘、易清洁的材料,如彩钢板。地面采用无缝的环氧自流平材料,其不仅能满足洁净要求,还具有一定的耐化学腐蚀性,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化学试剂洒落。例如在环形布局的洁净区,彩钢板的使用能有效减少灰尘积聚,环氧自流平地面便于清洁和消毒。
非洁净区:虽然对洁净度要求相对较低,但墙面和地面材料同样要考虑易清洁和耐腐蚀性能。墙面可使用具有一定抗菌性能的乳胶漆,地面可选用防滑、耐磨损的地砖。此外,在与洁净区相邻的隔断部分,要保证材料的密封性,防止污染物通过隔断渗透。
严格的人员与物品流动管理设计
人员流动:为人员设置专门的通道,从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时,人员需经过更衣、洗手、消毒等环节,更换为洁净服、戴上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。例如,在进入洁净区前设置风淋室,人员在风淋室内经过高速洁净气流的吹拂,去除身上的灰尘和杂质后再进入洁净区。同时,制定严格的人员流动规则,限制人员在洁净区和非洁净区之间不必要的往返。
物品流动:物品进入洁净区前,需在专门的传递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。对于一些一次性物品,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等方式消毒;对于可重复使用的物品,需进行清洗和高压灭菌等处理。在双走廊布局中,通过传递窗将标本从标本制备区(洁净区)传递到扩增区(非洁净区),传递窗两侧的门需具备互锁功能,防止同时打开造成空气流通和污染。